早上醒來的時候,總是一做完簡單的梳洗就準備衝出門,早餐都來不及吃?鄭本岡告訴你吃早餐的重要,有時因為前一天晚上吃太多、早上睡太晚、學業工作太忙碌,乾脆就不吃早餐?日本腦科學家提醒,不好好吃早餐會關係到大腦的運作!吃對早餐就能刺激大腦,早上吃GI值較低的飯搭配小菜,可以提高智力,不僅可以讓學生進入前段班,踏入社會之後也能進入心中理想的公司,擁有較高收入。

每天吃早餐有助學業成績上升,未來從事理想工作



日本腦科學家川島隆太教授所屬的東北大學加齡醫學研究所,曾與農林水產省共同進行研究,以400位大學生以及500位35~44歲的大學畢業社會人士為調查對象,結果發現幾乎每天吃早餐的人,有3成的人成績在全國前7%,可以考上前段班大學,超過半數以上能進入第一志願的大學就讀;沒有每天吃早餐的人,約3成的人成績是全國倒數28%,只能考上後段班,進入第三志願的大學。

而吃早餐的習慣也會影響著畢業後的上班族,是否有攝取早餐與就職的公司、薪水收入,有著很大的關連性。大學畢業之後,幾乎每天吃早餐的人,約6成能進入自己最想進的公司,多屬於高收入族群;沒有每天吃早餐的人,約3成的人只能進第三順位以下的公司,多屬於低收入族群。

上述研究顯示,對於孩子來說,養成吃早餐習慣是大大左右了未來發展的重要事項。身為父母,總是希望孩子能力好,頭腦又發達,如果能夠在早餐吃飯配上小菜,就能夠讓孩子的大腦發達,活化大腦細胞。

早餐吃飯活化大腦,提升智力與認知能力



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攝取早餐與體溫的關係,發現確實吃早餐的孩子體溫上升,一整天裡全身細胞的代謝能力都提高,專注力、身體活動能力也較為理想,跑50公尺、折返跑、長跑的成績都較佳。而不吃早餐的孩子,一整天的體溫都很低,體育成績也較差。

為了要讓大腦好好運作,能量是必要的。我們的大腦由許多的神經細胞構成,細胞之間會彼此傳遞訊號,指揮身體活動。可以提供大腦神經細胞所需能量的是葡萄糖,飯或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會被分解為葡萄糖。好好攝取主食,可以讓大腦獲得能量,但是只吃飯或麵包是不夠的。

突觸是聯繫大腦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特異性接頭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,突觸就會受到刺激而變大、出現分枝。為了要引起變化,除了葡萄糖之外還需要攝取各種營養,否則大腦無法健全發達。經調查發現,當配菜的品項越多,智力發達指數就越高,單吃飯糰或吐司等的早餐類型,無法幫助大腦好好運作。

川島隆太教授以仙台市的孩子們為觀察對象,以核磁共振掃描觀察他們的大腦,並進行認知功能與心理活動等測驗評估,發現早上吃飯的孩子智商比吃麵包的孩子還高。以科學分析核磁共振掃描呈現出的影像,可以發現主食是吃飯的孩子,大腦裡組成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成分灰質的體積較大,具有較好的思考能力、認知能力。

川島隆太教授認為,吃飯比吃麵包更能促進大腦發達的原因就在於GI值。美國調查研究發現,吃低GI食物可以穩定血糖,提升腦力及身體活動能力,飯的GI值為70~80,麵包則是97~98,相較之下飯的GI值比麵包低許多。

沒有時間每天早上備料做菜的人,可以做適合放較多天的常備菜,或是在前一天晚上預先做較多的菜留著隔天早上吃。如果早餐只習慣吃麵包的人,也可以考慮選擇GI值較低的米麵包、全麥麵包。川島隆太教授也建議,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熱忱,早上應預留10~15分鐘的時間,與孩子一同享用營養豐富的早餐,對於大腦訓練及未來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。

呵護早產兒 新手爸媽必知照護重點

【華人健康網文/亞東醫院小兒部王詩欣醫師提供】38歲的小孟,和先生努力做人多年,總算在今年有了好消息,不過在懷孕中期出現厲害的孕期高血壓,入院安胎後血壓還是持續飆高,胎兒生長遲滯,婦產科醫師評估後決定施打產前類固醇加速胎兒肺部成熟後,於30週進行剖腹產。

Q:寶寶回家後,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?

A:早產兒由於生理發展仍未成熟,吸吮能力較足月兒弱,餵食過程中比較容易嗆到,或有嘴唇顏色變青、變紫現象,有些孩子醫師會建議準備氧氣或是租用血氧監測器回家使用,更重要是家長要慢慢學會觀察與處理。早產兒最佳的餵食方式是「需求性餵食」,也就是依照寶寶的生理時鐘予以哺餵,並且按照寶寶能接受的餵食量適當給予,醫師也會針對寶寶需求,添加一些營養補充品,像是母乳添加劑、綜合維他命或鐵劑等。長期而言,這些早產寶寶更重要的是追蹤檢查,依據資料顯示,出生體重小於1,500公克之早產兒或有特殊合併症的早產兒,比一般足月兒在認知與動作發展上較易發生遲緩情形。完整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服務應該包括五大項目:

1.身高、頭圍、體重與營養狀態評估。

2.神經發育與粗動作評估。

3.心智發展評估。

4.眼科評估:除了住院中進行的視網膜檢查外,於矯正年齡一歲左右開始定期視力檢查。

5.聽力評估:於住院中接受首次聽力篩檢,並於矯正年齡一歲左右同時考量孩子發展的語言、認知、表達與理解等能力,視情況再做評估。

建議至少於矯正年齡6個月、1歲、2歲及5歲時做定期回診,及早發現、及時轉介,以期達到早期療育功效。

【延伸閱讀】鄭本岡

  • 感冒聲音沙啞吞喉糖?喝彭大海茶護嗓潤喉 ?


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
隨著一波波東北季風報到,氣溫明顯驟降,多數民眾都知道天氣冷、血管收縮、循環差要預防心血管疾病,然而卻可能只關注到嚴重的中風大症狀,而忽略了輕微的小中風徵象!

▲圖/資料照

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主任林牧熹指出,實際門診約有2-3成病患是罹患「小洞性腦梗塞」,且經常錯失第一時間的治療,提醒民眾要多留心身邊家人狀況,尤其是老人家和三高族群,如有突然健忘、走不穩或頭暈就要留意,及時就醫。

林牧熹表示,一般民眾對於腦中風並不陌生,大概知道中風症狀為面部表情歪斜、失語或沒法走路,但這些其實是比較嚴重且明顯的症狀,但是有另外一種「小洞性腦梗塞」,多數醫師為提醒病患注意稱為小中風,它發生在腦部末梢小血管出現阻塞,但阻塞時間短暫,病人症狀輕微,有時不適感僅短暫存在幾個小時或甚至沒有感覺,但其實對腦部已造成傷害。

過去就曾有患者覺得自己忘東忘西、反應慢,以為是年紀大不以為意,結果變成走路有問題才就醫,經電腦斷層掃瞄看到腦部已有數個黑色小洞,都是早期曾經腦梗塞的痕跡,但不幸中的大幸是還未變成嚴重的腦中風,及時治療多數恢復狀況良好,得定期追蹤。

林牧熹說,長期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血糖的三高族群及中、老年紀是罹患「小洞性腦梗塞」的高風險群,其它還包含吸菸族群也要注意,常見的罹病徵兆如變得健忘,或是走路不乏稍微不穩、頭暈,倘若忽視,「小洞性梗塞」就可能積年累月、積少成多變成失智、水腦或嚴重腦中風的重大疾病。

至於要如何預防,林牧熹解釋,「小洞性腦梗塞」就是腦中風的一種,只是症狀輕微,因此預防方法和腦中風相同,平日維持健康生活習慣、清淡飲食及運動習慣是不二法門,另外三高患者則要遵循醫囑規律服藥、回診追蹤。(編輯:李鴻典)

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
先看懂!調味飲料為什麼可以變透明?
今低溫下探19度 北北基宜防大雨
北台灣今整日溼涼 中南日夜溫差大
和女友愛愛突頭痛!25歲男驚慌求醫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etheshqvfr 的頭像
    setheshqvfr

    setheshqvfr的部落格

    setheshqv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